"伯仁"是谁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2 01:36:11
古代有种说法,叫"我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".我想知道"伯仁"是什么人?这句话是怎么来得?

语出《资治通鉴》晋纪。

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,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,在宫外候罪。周伯仁进宫,王导请其说情。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。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,并上书为王导请命。王导不知,所以怀恨在心。

后来王敦握有大权,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,王导一言不发,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。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,才恍然大悟,痛哭流涕: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,幽冥之中,负此良友!”

。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,公元322年,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,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,在宫外候罪。
良臣周伯仁进宫时,王导请其说情。周伯仁虽然表面不加理睬,但积极向皇帝进言,言导忠诚,后来还专门上书为王导请命。王导非但不知,一直还怀恨在心。
后来王敦握有大权,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,王导一言不发,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。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,才恍然大悟,痛哭流涕,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”。
这个故事流传良久,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承认“无心之过”的代名词。它表现了中国古代君子有道德自责、承担责任的勇气,尽管一生将背上沉重的内疚包袱。